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以浙江为例,民营经济成绩斐然,创造了67.2%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0.8%的进出口、87.5%的就业以及96.8%的经营主体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民营企业如何在发展新技术、拓展新赛道、培养新生代上持续发力?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给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 董事长屠红燕指出,传统产业若想重焕生机,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在她看来,浙江传统产业在市场占有率与产业生态链完整性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未来可借助AI等先进技术实现深度改造与升级。
万事利集团在这方面已做出成功示范。其研发的AIGC花型设计大模型,依托70万花型数据库与300余种图像生成算法,能够满足超大规模的个性化设计需求,真正做到“为全世界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丝巾不重样”。不仅让设计流程智能化,还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实现了“1米起订、2小时交付”的柔性生产模式。同时,万事利研发的无水印染一体机,借助人工智能精准控制染料用量,使污水排放大幅减少99%,印染节能达40%-50% ,彻底革新了传统印染工厂的生产模式,引领纺织行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
屠红燕建议,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加速人工智能在行业内的应用场景开发与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拓展赛道,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一直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今年,他带来的两份建议,一份聚焦乡村振兴中的民企新赛道,另一份则着眼于产业升级中的创新生态构建。
在杭州萧山的实践中,传化集团 与当地携手打造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通过“政企村农”四方协同,激活了乡村发展潜能。运营首年,便吸引39家企业返乡创业,新增产值超1亿元,带动村民增收超1500万元 。徐冠巨认为,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乡村振兴投入以政府为主,民营企业的力量尚未充分释放。他建议进一步推广“政企村农”多主体协同模式,强化政府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在产业转型方面,徐冠巨呼吁政府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并支持民营企业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产业园,加速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进程。
产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强调,吉利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产教融合。早期,为解决汽车制造一线人才短缺问题,吉利秉持“产业基地布局之所在,即为教育院校扎根之处”的理念,构建了“左厂右校”的校企深度互通模式,有效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如今,在吉利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机制正高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李书福建议,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禀赋的教育改革,在初中这一学生身心快速发展、兴趣与禀赋逐渐显现的关键时期,为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路径,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优质土壤。
代表建议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综合三位代表的建议,其核心都围绕着创新与发展。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拓展了产业发展边界;投身乡村振兴,为民营企业开辟了新赛道;产教融合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若这些建议得以采纳,将对民营企业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1. 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企业能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个性化程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拓展市场空间:参与乡村振兴不仅助力农村发展,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对接与优势互补。
3. 保障人才供给: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将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契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瓶颈。
4.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产业园等举措,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促进产业生态的优化。 民营企业应积极响应两会精神,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